HJ 1155-2020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环境保护)

ID

191412E6E20847378F62E11356007B67

文件大小(MB)

0.45

页数:

18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1-12-27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mergencyMonitoring,in RadiationAccidents,(发布稿),HJ1155-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2020-12-30 发布2021-3-1 实施,生态环境部发布,— II —,目次,前言.. .I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目的.. 2,5 一般原则及总体要求. 3,6 现场监测.,— III —,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规范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生态环境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本标准生态环境部于2020 年12 月30 日批准,本标准自2021 年3 月1 日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1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的一般原则、现场监测、采样分析、安全防护、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监测报告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核技术利用、放射性物品运输以及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和处置设施或活动等原因引,发的辐射事故的应急监测,涉及铀(钍)矿、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放射性污染事件,国内外航天器在我国境内坠,落造成的环境放射性污染事件,以及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辐射影响的境外核与辐射事故、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10264 个人和环境监测用个人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GB/T 11743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GB/T 14056.1 表面污染测定第1 部分:β发射体(Eβmax>0.15MeV)和α发射体,GB/T 14583 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HJ/T 61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1127 应急监测中环境样品γ核素测量技术规范,HJ 1129 就地高纯锗谱仪测量土壤中γ核素技术规范,GBZ/T 216 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辐射事故radiation accident,主要指下列设施或活动的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 2 —,意外的异常照射,或者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的事件,(1)核技术利用;,(2)放射性物品运输;,(3)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3.2 (辐射)源(radiation) source,可以通过发射电离辐射或释放放射性物质而引起辐射照射的一切物质或实体。例如,γ辐照装置是,食品辐照保鲜实践中的源,X 射线机可以是放射诊断实践中的源,3.3 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3.4 放射性污染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在本标准中提及的污染均指放射性污染,3.5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radiation accident emergency monitoring,在辐射事故应急情况下,为查明放射性物质的核素、位置、状态以及场所或环境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而进行的监测。在本标准中简称应急监测,3.6 应急人员emergency worker,直接或间接参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的指挥、组织、采样、监测、处置、保障、待命等人员,3.7 对照点comparison point,指具体评价某一辐射事故区域环境放射性污染程度时,位于该辐射事故区域外,能够提供这一区域,环境辐射本底值的点,3.8 警戒区precautionary area,在事故应急情况下,为了控制辐射剂量或防止污染扩散,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以控制,人员和物件进出的区域。警戒区一般分为内警戒区和外警戒区,4 目的,实施应急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众健康和辐射环境安全,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为事故的判断和,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提供决定实施紧急防护行动所需的监测数据;为开展事故定性定级、环境影响及剂,量评价提供关键数据;搜寻丢失、被盗、失控的放射性物质;向公众提供辐射环境状况监测数据,— 3 —,5 一般原则及总体要求,5.1 一般原则,5.1.1 快速响应。应急监测应快速响应,尽快获得监测结果,5.1.2 重点优先。应优先对事故现场及周围可能受影响的人员活动区域开展监测,尽快确定警戒区,5.1.3 风险导向。应根据事故源项大小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确定应急监测范围、监测项目、投入力量等,内容,5.1.4 数据可靠。应采取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2 总体要求,5.2.1 通过对事故相关人员(如管理、技术和使用人员及出现放射病的病人等)的询问、有关资料的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事故信息,尽可能掌握源的类型、状态、核素种类、射线类别、活度大小、屏蔽……

……